CAP理论
定义
CAP理论:一个分布式系统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一致性(Consistency)、可用性(Availability)和分区容错性(Partition tolerance)这三项中的两项。
- 一致性(Consistency) :等同于所有节点访问同一份最新的数据副本;
- 可用性(Availability):每次请求都能获取到非错的响应——但是不保证获取的数据为最新数据;
- 分区容错性(Partition tolerance):以实际效果而言,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。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,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,必须就当前操作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;(简单解释:分区容错性是尽管任意数量的消息被节点间的网络丢失或者延迟,系统仍然是正确运行的!)
为什么只能三选二
当没有网络分区或网络波动是,无需为了P而舍弃C和A中的一个。但是在分布式系统中不可能没有网络波动,所以为了保证P,也就是让整个分布式系统可用,就要舍弃C和A中的一个。
例如:存在三个副本,则对于这三个副本的写入有两种可能的方案:
W=1(一写):向三个副本写入,只要一个副本返回写入成功即认为成功;
由于只要有一个副本写入成功即可返回成功;当存在网络分区后(如上图S1的网络和其他节点中断),三台机器的数据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,因此无法保证C;但是由于可以正常的返回写入成功,所以A可以保证!
W=3(三写):向三个副本写入,必须三个副本都写入成功才认为成功;
此方案要求三个副本都要写入成功才可以返回成功;
当出现网络分区后,由于无法保证三个节点都写入成功,因此最终会返回错误;
所以此时失去了A,但是由于数据没有被成功写入,因此保证了C!
CAP理论在分布式数据库下的场景
对于NoSQL数据库,更加注重可用性,所以会是一个AP系统。
对于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,必须要保证一致性,所以会是一个CP系统。
我们可以将关系型数据库看作是 CP + HA(Hign Availability) 的系统,因此产生了两个重要且广泛使用的指标:
- RPO(Recovery Point Objective,恢复点目标):指数据库在灾难发生后会丢失多长时间的数据,对于分布式数据库基本上 RPO=0;
- RTO(Recovery Time Objective,恢复点时间):指数据库在灾难发生后到整个系统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,对于分布式数据库通常情况下 RTO<几分钟;
CAP理论下目前成熟的分布式方案
Quorum Replication
Quorum Replication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:
- N:副本数;
- W:写入成功副本数;
- R:读取成功副本数;
当 N=3 时有两种设计:
- W=1,R=3:写可用AP,读一致CP,如:记录流水系统,需要快速写入但是可以暂时无法读取,并且不可以读到老旧的错误流水;
- W=3,R=1:写一致CP,读可用AP,如:电子商务系统,商家修改商品金额,可以容许暂时失败,但是会有大量客户去查看商品,需要保证读可用;
Consensus
在共识算法中,各个副本之间存在交互;
通常情况下,整个集群中会选举出一个 leader(例如:raft、paxos算法),所有操作由leader提供(读写操作);
- 当 leader 没有出现故障的情况下,整个集群的 CA 都可以得到保障!
- 当 leader 由于部分原因宕机,集群选举新的 leader,而此时系统在选举的短暂过程中不可用;
因此,共识算法通常都是一个 CP + HA 的系统;